百度 今笔者将“大成”一词引入中国古代文体学中,意在说明,相对而言,中国文化主合,西方文化主分,所以,大成文体“原产”和“盛产”于中国,无愧于我国的文化珍藏。

央广网哈尔滨7月24日消息(记者陈显春)2023年6月,哈尔滨市税务局驻木兰县利东镇三良村工作队队员张泽宇,带着忐忑心情来到三良村,他问自己:“乡村振兴这个接力棒,我能不能干好?”如今,两年过去了,张泽宇和他的伙伴们成了村民们心中最温暖的依靠。

2024年刚入秋,张泽宇在入户走访中发现小潘家屯和葛家屯有两处田间路损毁严重,他立即与工作队长及村两委沟通,协调木兰县农业农村局和交通局实地查勘,对损毁部分进行重新铺设,及时解决了农民秋收“运粮难”的问题。

走访慰问(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)

在一次走访中,三良村毛家屯一位拄拐的老人引起了队员们的注意。老人叫徐忠平,2010年残疾证到期被取消,因为家庭原因一直没再办理。争得驻村工作队长的同意,张泽宇驱车20公里到木兰县残联详细了解政策和办理流程,又帮着准备申报材料,并陪着徐忠平走手续。残疾证办完,徐忠平送来了锦旗。

乡村振兴的路怎么走?资金扶持是关键。为了中央财政资金投得有价值,张泽宇经过反复摸底考察,他把目光投向了发展潜力较大、注重产品质量、致力品牌建设的哈尔滨一家米业有限公司,协调驻村工作队长将50万元中央财政资金投资入股了该公司的水稻产业加工项目。

这年秋天,张泽宇邀请黑龙江省农机院的4名农机研究员到村里指导,对收获机作业质量指标、抽样方法、检测方法、计算方法和评定规则等进行现场培训,手把手帮助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检修、保养、调试机器,为秋收秋忙打基础。

农机院专家为村民检修农机(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)

经过深入实地走访调研,充分结合村情民情,张泽宇把发展乡村庭院经济作为带动农民增收的“金钥匙”,对村内村民房前屋后的闲置小菜园进行了合理规划,鼓励带动有意愿的农户种植鲜食玉米等附加值更高的经济作物。

“我们种的鲜食玉米是黑龙江省农科院主推的优质品种,施用的都是农家肥,主打一个‘绿色有机’,加上品种好,能吃出‘小时候的味道’。”张泽宇说。2023年-2024年,他们为村里卖出近3万穗玉米。

“我家小菜园的三分地今年都种上了鲜食玉米,能收1000多穗,卖一万多块钱。”村民吕瑞说。

发展庭院经济,让村两委看到了发展鲜食玉米的市场前景,目前,这个项目已纳入乡村振兴局项目库。在乡村振兴的路上,驻村干部们不仅是引领者,更是实践者,他们成了人们心中最温暖的依靠。

编辑:马俊玮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”客户端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长按二维码
关注精彩内容